症状鉴别:叶片染病后,出现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至黑褐色斑点,直径约2mm。病斑周围呈水渍状,并有黄绿色晕环,容易干枯脱落形成穿孔。病斑多发生在叶脉两侧和边缘附近,有时数斑融合形成一块大斑。在多雨地区,染病常引起落叶。果实染病后,果面发生紫色凹陷小圆斑,周缘水渍状。天气潮湿时,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,干枯时往往发生裂纹。春季新叶出现时,在上年抽生的枝条上开始发病,可形成长约1~10cm、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的溃疡病斑,有时可造成梢枯现象;夏末多在当年生嫩枝上发病,形成圆形或椭圆形、稍凹陷、褐色至紫黑色的溃疡病斑。
发病规律:病原菌在枝条皮层组织内越冬,翌春桃树开花前后,随气温回升细菌开始活动,形成春季溃疡病斑,成为主要初侵染源。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℃~28℃,最高为37℃。桃树开花后,病菌从病组织中溢出,借风和昆虫传播,经叶片的气孔、枝条及果实的芽痕或皮孔侵入,发生再侵染。叶、果一般于5月间发病。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,至秋季又发生后期侵染。本病的发生与气候、树势、管理及品种有关。
防治要点: 1.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品种;加强桃园管理,注意开沟排水,增施有机肥,避免偏施氮肥;科学修剪,使桃园通风透光良好,以增强树势,提高树体抗病力;冬、春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,集中烧毁或深埋,消灭越冬菌源。 2.药剂防治:早春发芽前喷洒4~5Be°石硫合剂或45%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、1:1:100倍波尔多液、30%绿得保胶悬剂400~500倍液。发芽后喷洒5%菌毒清水剂200~300倍液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、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。20%噻唑锌悬浮剂500倍,33.5%喹啉铜悬浮剂1000倍。